唐朝开国功臣徐茂公死后,皇帝给他选了昭陵这块宝地做墓地联华配资,文武百官都说这风水绝佳,子孙后代必定兴旺发达。
可是有个叫张憬藏的相士,这人跟袁天罡齐名,看了一眼就摇头说:"错了。"
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
从瓦岗寨到朝廷重臣:一个少年的逆袭之路徐茂公这个人,原名叫徐世勣,17岁那年就跟着强盗混日子。
你别看他年纪轻轻,脑子可灵光着呢。
当时瓦岗军缺钱缺粮,他就给头目出主意,专门去劫那些有钱人家,把抢来的东西分给穷苦百姓。
展开剩余97%这招"劫富济贫"玩得溜,瓦岗军的名声越来越响,队伍也越来越大。
那时候天下大乱,群雄并起,徐世勣跟着瓦岗军东征西讨,练就了一身好本事。
他不光会打仗,更重要的是会动脑子,什么时候该进攻,什么时候该撤退,什么时候该联合,什么时候该背叛,他心里门儿清。
这种人在乱世里最吃香,很快就成了瓦岗军的核心人物。
唐朝建立后,徐世勣看清了形势,知道瓦岗军这条船要沉了,就果断投靠了李渊父子。
李世民这人最会用人,一眼就看出徐世勣是个人才,不但收留了他,还对他委以重任。
徐世勣也没让人失望,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赐姓改名:皇恩浩荡背后的政治考量唐太宗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,对徐世勣更是另眼相看。
有一天,李世民突然心情大好,把徐世勣叫到跟前说:"你跟着朕这么多年,功劳卓著,朕决定赐你国姓,以后你就叫李世勣吧。"
这在古代可是天大的荣誉,普通人想都不敢想。
李世勣接受了这个恩典,从此就成了"李家人"。
你别小看这个改名,这里面学问大着呢。
皇帝赐姓,表面上是恩宠,实际上也是一种政治手段。
你既然姓了李,就是皇家的人,就得死心塌地为皇家卖命,想背叛都难。
李世勣明白这个道理,他也乐意接受。
在唐朝这个大舞台上,他和李靖并称"二李",成了军界的双子星。
两个人各有特色,李靖善于指挥大军团作战,李世勣则擅长政治斗争和外交谋略。
高句丽之战:功成名就的巅峰时刻李世勣最辉煌的时刻,要数灭掉高句丽那一仗。
高句丽这个国家,在朝鲜半岛上存在了几百年,国力强盛,军队能征善战,是唐朝东北边境的心腹大患。
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两代皇帝,都想拿下这块硬骨头。
唐高宗李治即位后,决定彻底解决高句丽问题,任命李世勣为主帅。
这时候的李世勣已经不年轻了,头发都花白了,可是宝刀未老,指挥起千军万马来依然游刃有余。
他制定了周密的战略计划,从陆路和海路两个方向同时进攻,把高句丽围得水泄不通。
这一仗打了好几年,李世勣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。
他不光会打仗,还会做思想工作,分化高句丽内部,让他们自己人打自己人。
最终,这个存在了几百年的国家彻底灭亡,李世勣也因此达到了人生的巅峰。
政治高手的生存智慧:三朝不倒的秘密在唐朝这个政治漩涡里,李世勣最厉害的本事不是打仗,而是政治嗅觉。
从李渊到李世民,再到李治,他伺候了三个皇帝,每一个都对他信任有加,这可不是偶然的。
唐高宗要立武则天为后的时候,朝廷里闹得天翻地覆。
长孙无忌这些老臣坚决反对,李世勣呢?他装糊涂,既不明确支持,也不公开反对,就是闷声不响。
有人问他意见,他就说:"这是皇帝的家事,臣子不便多说。"
这话说得滴水不漏,既没得罪皇帝,也没得罪那些反对派。
等到武则天真的当了皇后,开始收拾长孙无忌这帮人的时候,李世勣又出手了。
他帮着唐高宗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,但是做得很巧妙,让人挑不出毛病。
长孙无忌倒台后,李世勣反而地位更稳固了。
这种政治智慧,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。
李世勣明白一个道理:在皇权面前,所谓的忠诚都是相对的,关键是要站对队,而且要站得稳。
张憬藏的神秘预言:风水宝地的另一面李世勣病重的时候,唐高宗亲自去看望他,君臣之间的感情确实深厚。
李世勣死后,唐高宗悲痛万分,下令停朝七天,这个待遇在唐朝历史上都不多见。
更重要的是,皇帝决定把李世勣葬在昭陵,也就是李世民的陵墓旁边。
昭陵是什么地方?那可是唐太宗的长眠之地,风水绝佳,能葬在那里是天大的荣耀。
李世勣的棺材运到昭陵的时候,文武百官都来送行,大家看着这块宝地,纷纷夸赞说:"徐公真是福气,能葬在这么好的地方,子孙后代肯定要发达了。"
这时候,人群中有个相士却摇头叹气。
这人叫张憬藏,在当时名气很大,跟袁天罡并称为相术双雄。
有人问他怎么了,张憬藏看了看昭陵的地势,又看了看李世勣的棺材,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的话:"错了。"
大家问他什么意思,张憬藏不肯多说,只是重复那句话:"错了。"
有人不服气,说昭陵风水这么好,怎么可能错?张憬藏苦笑一声说:"风水再好,也要看是给谁用的。"
孙子起兵:一场改变命运的叛乱李世勣死后没几年,武则天的权力越来越大,朝廷里很多人看不惯。
李世勣的孙子李敬业就是其中一个。
这个李敬业从小就野心勃勃,总觉得自己应该当皇帝。
看到武则天一个女人掌权,心里更是不服气。
李敬业这人有个毛病,就是眼高手低。
他觉得自己是开国功臣的后代,又有点军事才能,就能号令天下了。
武则天刚掌权那会儿,政局还不稳定,李敬业觉得机会来了,就在扬州起兵造反。
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个理由,李敬业找来了当时的大文豪骆宾王,让他写了一篇讨伐武则天的檄文。
这就是著名的《为徐敬业讨武曌檄》。
骆宾王这人文采好,写出来的檄文慷慨激昂,把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,一时间传遍天下,支持李敬业的人越来越多。
李敬业以为自己要成功了,开始四处招兵买马,准备进军长安。
可是他高估了自己,也小看了武则天。
这个女皇帝虽然是女人,政治手腕却比男人还狠。
她派出大军,很快就把李敬业的叛乱镇压下去了。
掘墓戮尸:预言成真的残酷结局李敬业的叛乱失败后,武则天开始秋后算账。
按说李敬业造反联华配资,跟他死去的爷爷李世勣没什么关系,可是武则天不这么想。
她觉得李敬业之所以敢造反,就是仗着祖父的威名和影响力。
要想彻底断绝这种影响,就得从根子上解决问题。
武则天下了一道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圣旨:掘开李世勣的坟墓,开棺戮尸,并且诛灭李家全族。
这道圣旨一出,朝廷上下都傻眼了。
李世勣可是开国功臣,为唐朝立下了汗马功劳,死后还要被挖坟鞭尸,这也太狠了吧?
可是武则天的圣旨谁敢违抗?很快,昭陵就来了一队人马,挖开了李世勣的坟墓。
当初埋葬时的风光景象还历历在目,现在却要被人挖出来鞭尸,世事变化真是让人感慨。
李世勣的尸体被挖出来后,武则天的人按照圣旨,对着这具已经腐朽的尸体一顿鞭打,然后把尸骨砸得粉碎,扬灰而去。
一代功臣,就这样在死后遭受了奇耻大辱。
这时候,人们才想起了张憬藏当年的预言。
这个神秘的相士早就看出了李世勣的结局,只是当时没人相信罢了。
昭陵确实是风水宝地,可是对李世勣来说,却成了灾难的源头。
张憬藏为什么能预见到这个结局?也许是他看出了李家后代的性格缺陷,也许是他洞察了政治斗争的残酷规律。
反正他的预言完全应验了,李世勣不但被掘墓戮尸,整个家族也被斩尽杀绝,一个显赫的功臣世家就此烟消云散。
结语张憬藏那句"错了",不是错在风水,而是错在政治。
再好的墓地,再大的功劳,在残酷的权力斗争面前都不堪一击。
李世勣这个政治高手,算尽了生前的一切,却没算到死后会因为不争气的孙子而遭此大祸。
历史就是这样无情,功臣的荣耀可以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,相士的预言却能穿越时空得到验证。
《西游记》里面有个特别让人琢磨不透的情节,就是猪八戒在高老庄的那段风流往事。
这个曾经叱咤天庭的天蓬元帅,怎么就对一个凡间女子高翠兰如此死心塌地?更奇怪的是,当他跟着唐僧一路西行,在玉兔精那回再次遇见霓裳仙子时,两人之间的态度竟然如此平和自然,仿佛早就认识一样。
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?
高老庄里的古怪事儿说起猪八戒在高老庄的经历,真是越想越觉得不对劲。
一个堂堂的天界大将,下凡之后竟然甘心在人家当了三年长工。
要知道,就算是投错了猪胎,猪八戒的本事还在那儿摆着,九齿钉耙rt.4vw.iNFO99一出手,什么妖魔鬼怪不得退避三舍?
高老头家里本来有三个女儿,前面两个都嫁出去了,偏偏留着老三高翠兰在家招婿。
这事儿本身就透着股不寻常的味道。
按理说,古代人家都是儿子娶媳妇,女儿出嫁,哪有专门留一个女儿在家招上门女婿的?除非这个女儿有什么特殊之处。
猪八戒刚到高家的时候,那可真是勤快得不得了。
地里的活儿干得比谁都好,家务事也样样精通。
高老头看在眼里,心里头那叫一个满意。
三年下来,竟然主动提出要把宝贝女儿嫁给这个"猪小伙"。
这倒也说得过去,毕竟人家确实是个好劳力。
可问题就出在后面。
猪八戒娶了高翠兰之后,开始还挺正常,两口子过得也算和睦。
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,猪八戒开始暴露真身,把高翠兰给关了起来。
这一关就是半年时间,高翠兰愣是毫发无损地撑过来了。
天蓬元帅的真实遭遇要说猪八戒被贬下凡的原因,表面上看是因为在蟠桃会上喝醉了酒,调戏了霓裳仙子。
可这个解释怎么听怎么觉得牵强。
天蓬元帅在天庭的地位有多高?掌管着八万水军,那是实打实的军界大佬。
就为了这么点事儿,玉帝就把他给贬下凡间?
要知道,天庭里面的那些神仙们,哪个没点风流韵事?就连玉帝自己,下凡投胎的时候不也是风流倜傥?怎么到了天蓬元帅这儿,就变成了十恶不赦的大罪?
更奇怪的是,猪八戒被贬的时机。
孙悟空大闹天宫在前,天蓬元帅被贬在后。
这时间点卡得也太巧了吧?很可能玉帝早就在盘算着西天取经的事儿,需要给唐僧配几个得力助手。
孙悟空有了,还差个老实肯干的,天蓬元帅不就yy.4vw.iNFO99是最合适的人选吗?
说不定这场"调戏霓裳仙子"的戏码,从头到尾就是安排好的。
目的就是给天蓬元帅一个下凡的理由,好让他后来能够加入取经队伍。
毕竟,天庭的大事从来都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。
霓裳仙子的神秘身份很多人都以为霓裳仙子就是嫦娥,其实这里面有误区。
真正的嫦娥是月宫的主人,也就是太阴星君。
霓裳仙子只是月宫里的一个侍女,地位比真正的嫦娥要低不少。
可就是这个侍女身份的霓裳仙子,却让天蓬元帅如此心心念念。
要说天蓬元帅在天庭见过的美女还少吗?七仙女、织女、各路神仙眷属,哪个不是风华绝代?怎么偏偏对一个侍女情有独钟?
这里面肯定有我们不知道的故事。
很可能天蓬元帅和霓裳仙子早就暗生情愫,只是碍于天庭的规矩,两人不敢明说。
那次蟠桃会上的"调戏",搞不好就是两人的私下约会被撞破了。
霓裳仙子作为当事人,心里头肯定也不好受。
眼看着心爱的人因为自己被贬下凡,心中的愧疚可想而知。
仙女虽然法力高强,可感情这东西,神仙和凡人没什么两样。
高翠兰背后的惊天秘密回过头来说高翠兰这个人,她身上的疑点实在太多了。
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儿,凭什么能让见过仙女的猪八戒如此痴迷?而且被关了半年,竟然能够全身而退,这份本事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。
最关键的是高家父母的态度。
自家女儿被一个猪妖给关起来了,他们的反应竟然如此平静。
只是象征性地找了几个法师道士来驱魔,也没见多着急。
这要是放在别的人家,早就闹翻天了。
还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琢磨。
高翠兰是家里最小的女儿,按理说应该是最受宠爱的。
可从高老头的表现来看,他对这个女儿似乎并没有多少父女之情,更像是在完成什么任务。
这一切的反常现象,只有一个解释说得通:高翠兰根本不是普通人。
她很可能就是霓裳仙子的化身,或者说是霓裳仙子的一缕分神下凡历劫。
霓裳仙子因为愧疚,决定下凡体验凡间生活,顺便等待天蓬元帅的到来。
她选择了高老庄这个地方联华配资,化身为高翠兰。
高家父母很可能早就知道她的真实身份,所以才会有那些反常的表现。
半年囚禁期间的微妙关系猪八戒把高翠兰关起来这半年,外人看来是猪妖在作恶,可实际情况恐怕完全不是那回事。
以猪八戒的性格和能力,如果真的想要强迫高翠兰,根本不需要关这么久。
更重要的是,高翠兰在这半年里居然毫发无损。
一个凡间女子,面对一个有神通的猪妖,怎么可能保护得了自己?除非她本身就不是凡人,或者说猪八戒从一开始就没打算伤害她。
很可能在这半年的相处中,猪八戒逐渐意识到了高翠兰的真实身份。
两人之间不是囚禁关系,而是在进行某种心灵的沟通和交流。
高翠兰用这种方式,既满足了体验凡间生活的愿望,又能够陪伴在心爱的人身边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猪八戒后来对孙悟空的到来没有太多抵抗。
他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一半,是时候开始真正的修行之路了。
而高翠兰的任务也完成了,她需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。
取经路上的真相大白猪八戒跟着唐僧一路西行,经历了无数磨难。
在天竺国遇到玉兔精的时候,霓裳仙子再次出现。
这次相遇,彻底验证了之前的所有推测。
霓裳仙子对猪八戒的态度出奇的平和,没有丝毫的怨恨或者陌生感。
要知道,按照正常情况,一个被调戏过的仙女再见到调戏者,怎么可能如此淡定?除非两人之间本来就有其他关系。
更重要的是,猪八戒见到霓裳仙子时,虽然激动,但并不意外。
这说明他早就知道会有这一天,早就知道高翠兰和霓裳仙子之间的关系。
这次相遇,对猪八戒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心理转变。
他终于明白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,明白了自己被贬下凡的真正原因,也明白了高翠兰在自己生命中的意义。
从这时候起,猪八戒对取经这件事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
他不再只是被动地跟着唐僧走,而是真正理解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。
天庭布局的深层含义整个事件从头到尾,都透露着天庭精心安排的痕迹。
玉帝绝不是因为一时愤怒就把天蓬元帅贬下凡间,而是早就计划好了整套方案。
西天取经这件大事,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能打能拼的孙悟空,还需要一个踏实可靠、能够承担重任的猪八戒。
天蓬元帅的品格和能力,正好符合这个要求。
霓裳仙子的参与,更是整个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环。
她的化身高翠兰,不仅让猪八戒在凡间有了牵挂和成长的机会,更重要的是让他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爱情和责任。
这种安排看起来残酷,实际上是对猪八戒的一种成全。
让他在凡间历练,体验人生百态,最终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人。
而霓裳仙子的牺牲和付出,也让这份爱情变得更加珍贵和深刻。
结语猪八戒和高翠兰的故事,表面上看是《西游记》里的一段风流插曲,实际上却是整部作品中最深刻的情感线索之一。
它不仅展现了神仙也有七情六欲的人性一面,更揭示了天庭对于西天取经这件大事的精密布局。
高翠兰就是霓裳仙子的化身,这个推测虽然在原著中没有明说,但从种种蛛丝马迹来看,可信度相当高。
猪八戒能够在取经之后明白这个真相,也算是对他多年1q.4vw.iNFO99痴情的一个交代。
说起明朝那些事儿,大家都知道朱元璋这个放牛娃是怎么当上皇帝的。
你知道他登基后最担心什么吗?不是贪官污吏,也不是外敌入侵,而是害怕有人利用风水龙脉来夺他的江山。
于是乎,他派出了自己最信任的军师刘伯温,让他去把全国的龙脉都给斩了。
这刘伯温也真是厉害,走遍大江南北,砍断了无数条龙脉,可是当他走到东北长白山脚下时,却突然掉头就跑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一个放牛娃的野心有多大朱元璋这人吧,从小就吃尽了苦头。
十几岁的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,父母兄弟都饿死了,他一个人孤零零地去当了和尚。
后来实在活不下去了,25岁那年就跟着起义军造反去了。
这小子还真有两下子,打仗有一套,收买人心也有一套。
从一个小兵慢慢爬到了头领,最后竟然真的推翻了元朝,40岁那年在南京登基当了皇帝。
从参加起义到坐上龙椅,整整用了15年时间。
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可不敢放松警惕。
他心里清楚,自己能夺得天下,别人也能夺他的天下。
特别是那些懂风水的高人,要是找到了什么龙脉宝地,培养出个把人才,说不定哪天就把他朱家的江山给颠覆了。
朱元璋越想越不放心,睡觉都睡不踏实。
他琢磨着,与其被动防守,不如主动出击,把全国的龙脉都给毁了,让别人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。
找个能人干这脏活累活要说斩龙脉这事儿,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干的。
朱元璋手下虽然能人不少,但真正懂风水的,还得数刘伯温。
刘伯温这个人在民间可是大有名气,大家都叫他"再世诸葛亮"。
他不光会算计军事谋略,对风水地理也是门清。
朱元璋建都南京,定都城布局,都是刘伯温出的主意。
朱元璋把刘伯温叫来,开门见山地说了自己的想法。
刘伯温听完后,心里也是五味杂陈。
他知道这事儿得罪天理,但皇帝的命令又不能不听,只好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活儿。
朱元璋给刘伯温配了精兵强将,还有各种后勤保障。
他跟刘伯温说得很清楚:这事儿要快,不能拖,必须一鼓作气干完,中间不许休整。
朱元璋担心时间长了,消息走漏,别人有了防备。
拿着寻龙诀走天下刘伯温带着人马出发了,手里拿着古代传下来的"寻龙诀"。
这玩意儿可是风水师的看家本领,专门用来寻找龙脉的。
什么叫龙脉呢?按照风水学的说法,就是地下的气脉,像龙一样蜿蜒曲折。
这些地方往往山清水秀,地势险要,容易出大人物。
皇帝陵墓、王侯将相的祖坟,都喜欢选在龙脉之上。
刘伯温按照寻龙诀的指引,从中原地区开始,一路向北、向南、向西寻找。
每找到一条龙脉,他就想办法把它给破坏掉。
有的是挖断山脊,有的是改道水流,有的是在关键位置埋下铁器。
这活儿可不轻松。
刘伯温带着几百号人,背着干粮和工具,翻山越岭,风餐露宿。
有时候为了找一条龙脉,得在深山老林里转悠好几个月。
找到了还得想办法破坏,这又是一番折腾。
兄弟们都快撑不住了时间一天天过去,刘伯温他们已经在外面转悠了好几年。
手下的将士们开始抱怨了。
这些兵大部分都是南方人,习惯了温暖湿润的气候。
现在跟着刘伯温到处跑,特别是到了北方,那个天寒地冻的,简直要人命。
有的士兵手脚都冻伤了,有的生病了也没地方治。
更要命的是,这活儿看不到头。
每次以为快结束了,刘伯温又发现了新的龙脉,又得继续奔波。
将士们心里都有怨气,嘴上不敢说,心里却在骂娘。
刘伯温看在眼里,心里也不好受。
他自己也累得够呛,头发都白了不少,身体也大不如前。
但皇帝的任务还没完成,他不敢松懈。
经过将近十年的奔波,刘伯温终于把中原地区的主要龙脉都给处理了。
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目标了——东北的长白山。
长白山下的诡异一幕长白山这地方,在明朝时期可是真正的边疆野地。
那里山高林密,野兽出没,人烟稀少。
刘伯温带着疲惫不堪的队伍,一路向北,终于来到了长白山脚下。
按照寻龙诀的指引,长白山确实有一条很强的龙脉。
这条龙脉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,气势磅礴,比之前见过的任何一条都要壮观。
刘伯温心想,这应该是最后一条了,干完这票就可以回去交差了。
他让士兵们准备工具,准备按照惯例把这条龙脉给斩断。
就在这时候,奇怪的事情发生了。
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阴云密布,接着竟然下起了鹅毛大雪。
要知道,这可是夏天啊!夏天下雪,这在任何地方都是极其罕见的异象。
更诡异的是,这雪越下越大,气温骤降,整个世界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寒冬。
士兵们冻得瑟瑟发抖,有些人的嘴唇都冻紫了。
刘伯温见过的世面不少,但这种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。
他心里开始打鼓,这会不会是老天爷在警告他们?毕竟斩龙脉这事儿本来2r.4vw.iNFO99就是逆天而行,现在又遇到这种异象,说不定真的惹怒了上天。
保命要紧,撤退为上刘伯温在雪地里站了很久,心里在激烈地斗争。
一边是皇帝的命令,一边是可能的天谴。
他想起这些年来斩断的那些龙脉,想起路上病死累死的士兵,想起家里等着他回去的老婆孩子。
雪还在下,而且越来越大。
士兵们已经开始有人支撑不住了,有几个年纪大的直接倒在了雪地里。
刘伯温心中一横,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:撤退!
他对手下的将士们说:"兄弟们,咱们走!这地方邪门,不宜久留。"
将士们听到这话,如释重负。
他们早就想离开这个鬼地方了,现在终于可以回家了。
在撤退的路上,刘伯温跟所有人约定,关于长白山的事情,谁都不许说出去,就当没来过这个地方。
大家都心照不宣地点头同意了。
一个天大的秘密回到南京后,朱元璋问起此行的情况。
刘伯温如实汇报了前面的成果,但对长白山的事情只字不提。
他告诉皇帝,全国的龙脉都已经斩断,明朝的江山可以高枕无忧了。
朱元璋听了很高兴,重重赏赐了刘伯温和参与行动的将士们。
他以为从此可以安心做皇帝了,再也不用担心有人造反夺权。
刘伯温心里却一直不踏实。
他知道长白山的那条龙脉还在,而且看起来比其他任何一条都要强大。
他有时候会在夜里惊醒,担心这个秘密有一天会被人发现。
时间慢慢过去,刘伯温也渐渐老了。
他把这个秘密埋在心底,从来没有告诉过任何人,包括他最亲密的家人。
参与过长白山行动的那些士兵们,也都守口如瓶。
有些人可能是真的害怕,有些人可能是觉得反正任务完成了,没必要节外生枝。
龙脉复仇,江山易主明朝在朱元璋和后面几代皇帝的统治下,确实稳定了很长时间。
刘伯温的斩龙脉行动看起来是成功的,中原地区再也没有出现过能威胁朱家江山的强大势力。
朱元璋死的时候,肯定以为自己已经为子孙后代扫清了所有障碍。
他怎么也不会想到,真正的威胁来自那个他们以为已经解决的地方。
200多年后,在遥远的长白山一带,一支叫做满族的民族开始崛起。
他们的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各部,建立了后金政权。
后来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强大,最终推翻了明朝,建立了清朝。
清朝的皇帝们一直把长白山当作龙兴之地,严禁汉人进入。
他们在山上设立了祭坛,定期举行祭祀活动。
清朝皇帝相信,正是长白山的龙脉庇佑,才让他们能够入主中原,统治天下268年。
历史真是充满了讽刺。
朱元璋千方百计要斩断的龙脉,最后却成了推翻他后代江山的力量。
刘伯温当年在长白山的那一次退缩,改变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走向。
结语刘伯温这个人,在历史上一直被当作智慧的象征。
他帮助朱元璋夺得天下,制定了许多重要政策,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物。
但在长白山的那件事上,他选择了保命,或许也显示了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。
毕竟面对未知的天象异常,任何人都会感到恐惧。
他没有想到的是,这个决定会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。
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,一个人的一次选择联华配资,可能改变整个国家的命运。
发布于:安徽省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