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清朝的贪官污吏启云科技,那真是多如牛毛,和珅这样的巨贪更是让人咬牙切齿。
在那个官场如战场的年代里,能保持一身正气的清官实在是凤毛麟角。
山西有个叫孙嘉淦的官员,当了大半辈子官,告老还乡的时候竟然穷得叮当响,为了不让人看笑话,居然在箱子里装了十几箱石头来撑场面。
这事传到乾隆皇帝耳朵里会是什么反应呢?
山西穷小子的逆袭之路孙嘉淦这个人,祖祖辈辈都是山西的普通老百姓,家里穷得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。
展开剩余97%他爹妈省吃俭用,就是想让儿子读书识字,将来能有个出头的日子。
孙嘉淦也争气,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聪慧,读书用功得很。
康熙年间,孙嘉淦考中了进士,这在当时可是光宗耀祖的大事。
他们家一门出了三个进士,在当地传为佳话。
孙嘉淦刚进京当官的时候,满怀着报效朝廷、造福百姓的理想,想着要在官场上干出一番事业来。
刚开始的几年,孙嘉淦在京城里只是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,每天做的都是些跑腿打杂的活计。
他看着那些同僚们个个油光满面,穿金戴银的,心里也曾经羡慕过。
别人劝他要学会变通,要懂得人情世故,可孙嘉淦就是个死脑筋,认准了清廉为官这条路。
雍正朝的惊险一幕到了雍正当皇帝的时候,孙嘉淦的官运开始有了起色。
雍正这个皇帝虽然脾气暴躁,但确实喜欢用能干的人。
孙嘉淦因为办事认真,慢慢得到了提拔,从一个小官做到了户部的中层干部。
有一回,孙嘉淦看不下去朝廷的一些弊政,憋不住了,直接给雍正上了一道奏折,叫《三习一弊书》。
这道奏折里,他大胆地提出了三个建议:亲骨肉、停捐纳、罢西兵。
说白了就是要皇帝亲近兄弟子侄,停止卖官鬻爵,撤回西北的军队。
这些话在当时可是要命的大逆不道。
雍正看了奏折气得脸都绿了,当场就要砍了孙嘉淦的脑袋。
朝廷里的大臣们都为孙嘉淦捏一把汗,觉得这个愣头青这回是死定了。
谁知道雍正虽然暴怒,冷静下来想想,觉得孙嘉淦说的确实有道理,虽然话糙理不糙,就饶了他一命,还继续重用他。
刑部尚书的铁面无私雍正后期,孙嘉淦被提拔为刑部尚书,这可是个肥差,掌管着全国的司法大权。
在那个年代,刑部尚书要是想发财,简直太容易了,随便放个人出来,或者重判个无辜的人,银子就哗哗地流进口袋。
河北郑州发生了一桩冤案,一个无辜的商人被当地官府诬陷杀人,眼看就要被砍头了。
这个案子层层上报到刑部,经过孙嘉淦的手。
他仔细查看了案卷,发现里面疑点重重,证据根本站不住脚。
孙嘉淦顶着巨大的压力,硬是把这个案子翻了过来,救了那个商人一命。
当地的官员为了掩盖自己的过失,给孙嘉淦送了好多银票,想让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孙嘉淦二话不说,把银票全都退了回去,还把那些贪官污吏一并参奏了。
在刑部任职期间,孙嘉淦审理了无数案件,从来没有冤枉过一个好人,也没有放过一个坏人。
他的清廉在京城里是出了名的,连小老百姓都知道刑部有个铁面无私的孙尚书。
治水能手显身手乾隆四年,朝廷派孙嘉淦去当直隶河务总督,专门负责治理永定河。
这永定河可是个老大难,年年闹水灾,淹死淹伤的百姓不计其数,前前后后换了好几个总督都没治好。
孙嘉淦到任之后,没有像别的官员那样先摆架子享受,而是直接跑到河边实地考察。
他脱下官服,挽起袖子,跟着民工一起下河查看情况。
永定河的水情复杂,上游来水量大,下游排水不畅,每到雨季就容易决堤。
经过几个月的实地调研,孙嘉淦摸清了永定河的脾气,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治水方案。
他把这套方案总结成"治水十法",包括疏浚河道、加固堤坝、修建分洪渠等等。
在他的主持下,永定河的治理工程井井有条地进行着。
三年下来,永定河真的被他治好了,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水灾。
沿岸的百姓们都感激得不得了,给他立了好几座生祠。
乾隆皇帝听说了这事,龙颜大悦,夸孙嘉淦是"治世之能臣"。
为民请命的好官治好了永定河之后,孙嘉淦在乾隆面前的地位更稳了。
有一回,他发现朝廷的禁酒令执行得太严格,老百姓连喝口酒都要偷偷摸摸的,严重影响了民生。
孙嘉淦琢磨着,这禁酒令本来是为了节约粮食,可现在粮食充足,再禁下去就是扰民了。
他又给皇帝上奏折,建议放宽禁酒令,让老百姓能正常地酿酒喝酒。
乾隆看了奏折,觉得孙嘉淦说得有道理,就下令放宽了禁酒令。
这一下,全国的老百姓都高兴坏了,酒坊重新开张,酒文化又恢复了生机。
孙嘉淦因为这事,在民间的声望更高了。
孙嘉淦在各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,从来不贪不占。
别的官员都在想方设法搜刮民脂民膏,他却把自己的俸禄都用来接济穷苦百姓。
几十年的官当下来,他不但没有发财,反而因为经常救济别人,家底越来越薄。
石头装箱的无奈之举乾隆十二年,孙嘉淦已经年过花甲,身体也不如以前了,就上奏请求告老还乡。
乾隆皇帝虽然舍不得这样的好官,但也理解他的苦衷,就批准了他的请求,还特意下诏褒奖他的功德。
按照清朝的惯例,像孙嘉淦这样的高级官员告老还乡,都会带着大量的财物衣锦还乡,这既是炫耀,也是体面。
可孙嘉淦翻遍了自己的家当,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和一些书籍,根本没什么值钱的东西。
这下子孙嘉淦犯愁了。
他要是空着手回山西老家,不但自己丢脸,还会让人觉得朝廷的官员都是穷光蛋,有损朝廷的威严。
思来想去,他想出了一个办法:找了十几个大箱子,里面装满了石头,外面贴上封条,看起来就像装着珍贵财物一样。
启程的那天,孙嘉淦坐在官轿里,后面跟着十几辆载着"财物"的马车,看起来确实挺有排场的。
沿途的百姓看到这个阵仗,都以为这位孙大人发了大财,纷纷议论着他当官当得多成功。
孙嘉淦坐在轿子里,心情五味杂陈。
他知道自己这样做有点自欺欺人,但为了维护朝廷的脸面,也只能这样了。
一路上,他都在担心万一有人打开箱子看见石头,那可就露馅了。
皇帝的温情一刻孙嘉淦的举动瞒不过朝廷的耳目。
乾隆皇帝很快就得知了这个消息,当他听说孙嘉淦因为太穷而用石头充门面的时候,心情特别复杂。
乾隆皇帝想起孙嘉淦这些年来的功绩:从康熙朝的小官做起,在雍正朝敢于直言进谏,到自己朝里治水有功、为民请命,真是个难得的好官。
这样的人当了几十年官,竟然穷得要用石头来撑场面,这让乾隆既感动又愧疚。
乾隆皇帝暗中派了心腹太监,趁着夜色偷偷追上了孙嘉淦的队伍。
太监们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箱子里的石头全部换成了真正的黄金,数量之多足够孙嘉淦安享晚年了。
第二天,孙嘉淦发现箱子的重量明显增加了,打开一看,里面全是黄澄澄的金子。
他立刻明白这是皇帝的恩典,当即跪在路边,朝着京城的方向磕了好几个头,眼泪直流。
孙嘉淦回到山西老家后,用这些黄金修建了学堂,资助贫困学子读书,还修了几座桥,方便乡亲们出行。
他把皇帝的恩德全部用来造福家乡,自己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。
结语孙嘉淦用石头装箱的故事,在那个贪腐成风的时代里显得格外珍贵。
一个当了几十年大官的人,居然穷得要用石头充门面,这样的清廉在封建社会里简直是奇迹。
乾隆皇帝能够体察臣子的苦衷,暗中相助,也展现了难得的君主情怀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财富不是金银财宝,而是一身正气和清白的名声。
提起包拯和展昭,大家都知道这对搭档在开封府里办案如神,一个铁面无私,一个身手了得。
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,包拯一死,展昭这个御猫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,再也没人见过他。
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难道展昭是因为失去了靠山才逃跑的吗?还是说包拯临终前到底跟他说了什么话?
一个驸马的死刑,暴露了多少秘密说起包拯最出名的案子,那就是怒斩驸马陈世美了。
这个案子办得是轰轰烈烈,也让包拯彻底得罪了朝廷里的一大批人。
陈世美这个人原本就是个穷书生,娶了秦香莲过日子。
谁知道他一考中状元,立马就变了脸,不但不认老婆孩子,还攀上了公主做了驸马。
秦香莲千里迢迢带着孩子来找他,这个陈世美不但不认,还想要杀人灭口。
要不是展昭及时出手,秦香莲母子三人早就没命了。
包拯接手这个案子的时候,朝廷上下都在看他的笑话,觉得他一个小小的开封府尹,敢动公主的丈夫?
包拯就是这样的脾气,管你是驸马还是什么人,犯了法就得死。
太后亲自来求情,公主跪在地上哭得稀里哗啦,包拯愣是没松口。
最后铡刀一落,陈世美人头落地,全开封府的老百姓都拍手叫好。
这件事情过后,包拯在民间的声望更高了,老百姓都说他是青天大老爷。
可是在朝廷里,他已经被贴上了不识时务的标签。
特别是庞太师,对包拯更是恨得牙痒痒,天天琢磨着怎么收拾他。
太师府里的深夜访客庞太师这个人在朝廷里一手遮天,连皇帝都要给他几分面子。
陈世美死了以后,他就开始暗中收集包拯的罪证,想要一举扳倒这个眼中钉。
包拯什么人?做了这么多年官,手脚干净得很,庞太师找了半天也找不出什么把柄。
就在庞太师焦头烂额的时候,展昭出现了。
那天晚上,庞太师正在书房里批阅公文,忽然感觉背后有股凉风。
回头一看,一个黑衣人正站在窗边,月光照在他脸上,正是那个人称御猫的展昭。
展昭这次来可不是为了抓贼,而是为了警告庞太师。
他把手里的剑往桌子上一放,剑锋正好对着庞太师的脖子。
展昭说话也直接,告诉庞太师别再打包大人的主意,不然后果自负。
庞太师当时吓得面如土色,但嘴上还是硬气。
他威胁展昭说,敢在太师府行凶就是造反。
展昭笑了笑,身影一闪就消失在夜色中,只留下桌上那把剑还在微微颤抖。
从那以后,庞太师确实老实了一段时间,不敢明目张胆地对付包拯。
可是他心里的恨意更深了,开始暗中联络其他大臣,准备来个群起而攻之。
一场救援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说起包拯和展昭的第一次相遇,那还得从包拯刚当上定远县令说起。
那时候的包拯还是个愣头青,满脑子都是为民做主的想法,根本不知道江湖险恶。
从京城到定远县要走好几天的山路,路上经常有强盗出没。
包拯带着几个随从走到崂山的时候,就遇上了崂山双煞。
这两个强盗在当地横行多年,专门劫财害命,连官府都拿他们没办法。
包拯的那几个随从一看见强盗就吓得腿软,扔下主人就跑了。
包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,哪里是这两个亡命之徒的对手?眼看着就要性命不保,一个黑影从天而降,正是路过此地的展昭。
展昭的武功确实了得,三两下就把崂山双煞给制服了。
包拯当时就想按照大宋律法处置这两个强盗,展昭却说江湖事江湖了,杀了他们就完事了。
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因为这事儿产生了分歧。
包拯坚持要把强盗押送到县衙受审,展昭觉得这个书生有点意思,就答应了。
到了县衙以后,包拯公正执法,该判死刑的判死刑,该流放的流放,一点也不含糊。
展昭在一旁看着,心里对这个新县令刮目相看。
从江湖侠客到官府护卫的转变展昭本来是个自由自在的江湖人,有自己的原则和做事方法。
他武功高强,行侠仗义,在江湖上也算小有名气。
按理说,这样的人是不会给官府做事的,因为江湖和官场本来就是两个世界。
包拯救命之恩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他被包拯的人格魅力给征服了。
在那个贪官遍地的年代,像包拯这样真心为老百姓着想的官员实在太少了。
展昭跟着包拯办了几个案子,发现这个人是真的不一样。
别的官员都想着怎么捞好处,怎么讨好上司,包拯却只想着怎么为民做主。
有一次,一个富商想要贿赂包拯,被他当场赶了出去。
还有一次,上级官员暗示包拯对某个案子网开一面,包拯直接回绝了。
展昭看在眼里,心里越来越佩服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县令。
他觉得跟着这样的人做事,比在江湖上飘荡有意义多了。
就这样,展昭主动提出要做包拯的贴身护卫,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。
包拯从定远县令一路升到开封府尹,再到龙图阁大学士,展昭始终跟在身边。
两个人从最初的救命之恩,发展成了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。
宦海沉浮中的忠诚守护当了开封府尹以后,包拯面临的挑战更大了。
开封是首都,什么样的案子都有,什么样的人都敢来找麻烦。
有钱有势的人犯了法,总想着走后门摆平;没钱没势的老百姓被欺负了,只能指望包拯为他们做主。
展昭的作用这时候就显现出来了。
他不仅仅是包拯的保镖,更是他的眼睛和耳朵。
很多案子的线索都是展昭暗中调查出来的,很多证据也是他冒着生命危险搞到手的。
有一次,一个大户人家的少爷强抢民女,还把女孩的父亲打成重伤。
这家人有钱有势,在开封城里横着走。
包拯要办这个案子,需要确凿的证据,展昭就连夜潜入那户人家,把犯罪证据全都搞到了手。
还有一次,几个贪官勾结奸商,倒卖朝廷的军粮。
这些人做得很隐秘,表面上看不出什么破绽。
展昭化妆成商人,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才摸清楚了ce.4vw.iNFO99他们的底细,最后一网打尽。
每一个案子背后,都有展昭的辛苦付出。
包拯能够在官场上站稳脚跟,展昭功不可没。
两个人配合得天衣无缝,包拯在明处执法如山,展昭在暗处查案如神。
临终前的那番肺腑之言包拯到了晚年,身体一天不如一天。
长年的操劳让他积劳成疾,加上朝廷里的明争暗斗,心情也越来越沉重。
展昭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多次劝包拯保重身体,但包拯总是说还有很多事情没做完。
包拯最后一次病倒是在处理完一个冤案之后。
那个案子很复杂,涉及到好几个大臣的利益。
包拯硬是顶着压力把真相查了出来,为一个无辜的人洗清了冤屈。
案子结了,他也病倒了。
躺在病床上的包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就把展昭叫到了跟前。
包拯告诉展昭,自己这辈子得罪的人太多了,特别是那些权贵,对他恨之入骨。
他死了以后,这些人肯定会想方设法报复跟他亲近的人,展昭首当其冲。
包拯说得很直白,他让展昭在自己死后立即辞官,远离开封,回到江湖上去。
包拯说,江湖虽然危险,但至少是明刀明枪,不像官场这么阴险。
展昭的武功高强,在江湖上自保没问题,留在官场反而危险。
展昭当时就想反驳,说自己不怕那些人的报复。
包拯摇摇头,说这不是怕不怕的问题,而是没有必要。
包拯说,自己这辈子做的事情已经够了,该为老百姓做主的都做了,该得罪的人也都得罪了。
展昭跟着他这么多年,付出得够多了,不应该为了一个死人再冒险。
包拯最后说,如果展昭真的把他当兄弟,就答应他这个遗愿。
展昭含着眼泪点了点头。
一夜消失的真相包拯死后三天,展昭就从开封府消失了。
他没有跟任何人告别,没有留下任何信息,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。
很多人都觉得奇怪,这个御猫怎么说走就走了?
其实展昭在包拯死前就已经做好了准备。
他把自己在开封府的所有东西都处理干净了,该销毁的销毁,该交给别人的交给别人。
包拯的丧事办完以后,展昭就连夜离开了开封。
展昭走得这么干脆,一方面是遵守对包拯的承诺,另一方面也是他对官场彻底失望了。
包拯一死,朝廷里那些小人立刻就露出了真面目。
他们表面上来吊唁,背地里却在庆祝包拯这个眼中钉终于死了。
展昭看透了这些人的嘴脸,也明白了包拯的苦心。
留在官场确实没有意义,与其跟这些小人纠缠,不如回到江湖上去,重新做回那个自由自在的侠客。
从那以后,江湖上再也没有人见过展昭。
有人说他隐居深山,有人说他远走他乡,也有人说他4n.4vw.iNFO99改名换姓继续行侠仗义。
真相如何,恐怕只有展昭自己知道了。
结语包拯和展昭的故事,说到底就是一个关于忠诚和友情的故事。
包拯临终前的安排,看似是在赶走展昭,实际上是在保护他。
这种超越了上下级关系的深厚情谊,比什么都珍贵。
展昭能够理解包拯的苦心,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,也证明了他对这份友情的珍视。
两个人虽然生死相隔,但这份情谊却永远不会消失。
说起古代女人的痴情,王宝钏这个名字绝对算得上家喻户晓。
她抛绣球嫁给穷书生薛平贵,为了爱情甘愿和父亲决裂,在破窑洞里苦等十八年。
薛平贵发达回来后把她接进宫里封了皇后,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感人?可真相呢,这个所谓的大团圆结局背后,藏着多少让人心寒的秘密?
富家小姐的叛逆选择王宝钏出生在丞相府里,从小就是掌上明珠。
她爹王允是朝廷重臣,家里金银财宝堆成山,想要什么有什么。
按理说,这样的千金小姐,找个门当户对的公子哥结婚,一辈子锦衣玉食不是美事一桩吗?
可王宝钏偏偏不走寻常路。
她性格高傲,看不上那些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。
十八岁那年到了该出嫁的年纪,王允给她安排了好几门亲事,都是朝中大臣的儿子,个个条件优越。
王宝钏全部拒绝了,气得王允直跳脚。
王宝钏心里想的很简单,嫁人要嫁给自己喜欢的人,不是为了家族利益。
这种想法在那个时代简直是大逆不道,可她就是这么执拗。
王允拿她没办法,只好同意让她抛绣球招亲。
抛绣球那天,丞相府门前挤满了人。
各家公子哥都打扮得花枝招展,等着接绣球。
王宝钏站在楼上,手里拿着绣球,心里却在想别的事情。
她想起前几天在西湖边发生的事情,那个英俊的书生是怎么救了自己的。
那天她和丫鬟出去踏春赏花,碰上几个地痞调戏。
正当她们吓得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,薛平贵出现了。
这个穷书生二话不说就和那些流氓动起手来,虽然衣服破旧,可那股子正气让王宝钏看得心头小鹿乱撞。
绣球抛出去的那一刻,王宝钏心里已经有了答案。
她故意瞄准了人群中的薛平贵,一个穿着补丁衣服的穷小子。
围观的人都傻了,这位千金小姐疯了吗?
父女决裂的痛苦抉择王允看到绣球落在薛平贵手里,当场就气得脸色铁青。
一个破落书生也敢肖想他的宝贝女儿?绝对不行!
王允把王宝钏叫到书房,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。
他指着薛平贵说:"你看看他那副穷酸样子,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一件,你跟他过日5w.4vw.iNFO99子是要喝西北风吗?"
王宝钏梗着脖子不肯让步:"爹爹,女儿看中的是他的人品,不是他的钱财。"
"胡说八道!"王允气得直拍桌子,"门第不对,你们根本不可能有好结果。
我已经替你选好了人家,户部尚书的二公子,人品学问样样不差。"
王宝钏摇头:"女儿心意已决,非薛郎不嫁。"
父女俩就这么僵持了好几天,谁也不肯妥协。
王允想用断绝父女关系来威胁女儿,以为她会害怕。
没想到王宝钏竟然真的答应了,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衣服就要离开丞相府。
王允看着女儿决绝的背影,心里五味杂陈。
他爱这个女儿,可更不能容忍她败坏家门。
一怒之下,他真的断绝了父女关系,从此不准王宝钏再踏进家门半步。
新婚燕尔的短暂甜蜜离开了丞相府,王宝钏跟着薛平贵住进了城外的破窑洞。
这地方连间像样的房子都算不上,墙壁四处漏风,下雨天还会滴水。
王宝钏从小娇生惯养,哪里吃过这种苦?可她一点怨言都没有。
她学着做饭洗衣,虽然经常把饭做糊了,把衣服洗破了,薛平贵也从来不怪她。
那段时间虽然穷,可两个人过得很开心。
薛平贵白天出去找活干,晚上回来和王宝钏一起读书谈心。
王宝钏觉得这样的生活比在丞相府里不知道要充实多少倍。
薛平贵也很珍惜这份感情。
他知道王宝钏为了嫁给自己付出了多大代价,发誓一定要好好待她,将来发达了要给她最好的生活。
两个人常常坐在窑洞门口看星星,规划着美好的未来。
薛平贵说等自己考中进士,就能给王宝钏一个体面的身份。
王宝钏总是笑着说不着急,只要两个人在一起,什么都不重要。
战乱来临的被迫分离好日子没过多久,边境就爆发了战争。
朝廷下令征兵,薛平贵作为有文化的年轻人,被选中参军出征。
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,夫妻俩都沉默了很久。
王宝钏强忍着眼泪帮薛平贵收拾行李,薛平贵也舍不得刚成亲不久的妻子。
临走那天晚上,薛平贵拉着王宝钏的手说:"宝钏,我这一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。
你要是觉得苦,就回丞相府去吧,我不会怪你的。"
王宝钏摇摇头:"我既然嫁给了你,就要等你回来。
不管多少年,我都会在这里等着。"
薛平贵被感动得热泪盈眶,发誓一定要活着回来娶她回去。
两个人抱头痛哭,舍不得分别。
第二天一早,薛平贵就跟着大队人马出发了。
王宝钏站在窑洞门口,一直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,心里空落落的。
十八年的漫长守候薛平贵一走就是十八年,音信全无。
王宝钏一个人守在破窑洞里,过着比乞丐还惨的日子。
开始的时候她还能靠做些针线活维持生计,可随着时间推移,年纪越来越大,眼神也不好使了,活计越来越少。
有时候一连几天都没有东西吃,只能靠挖野菜充饥。
冬天最难熬,破窑洞里冷得像冰窖一样。
王宝钏经常被冻得睡不着觉,只能蜷缩在破被子里发抖。
她的手脚都生了冻疮,一到冬天就疼得钻心。
村里的人都劝她改嫁,说薛平贵可能早就死在战场上了,她这样等下去没有意义。
王宝钏总是摇头,坚持说相公一定会回来的。
年复一年,王宝钏从一个娇滴滴的小姐变成了满脸皱纹的中年妇人。
她的头发白了一半,身体也越来越虚弱,可心里对薛平贵的思念从来没有减少过。
每天晚上她都会坐在窑洞门口望着远方,期盼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。
有时候看到有人从远处走来,她的心就会怦怦直跳,可走近一看总是失望。
薛平贵的另一段人生薛平贵这十八年过得可比王宝钏滋润多了。
他在战场上表现英勇,很快就被提拔为将军。
一次战斗中,他救了敌国的代战公主,两个人日久生情。
代战公主是个聪明美丽的女人,对薛平贵很是倾慕。
她主动向薛平贵示爱,还愿意帮他在异国站稳脚跟。
薛平贵心动了,他想起远在家乡的王宝钏,心里有些愧疚,可功名利禄的诱惑更大。
代战公主的父王很欣赏薛平贵的才能,主动提出要把女儿嫁给他。
薛平贵犹豫了很久,最后还是答应了。
他安慰自己说,王宝钏这么聪明,应该会理解他的苦衷。
娶了代战公主之后,薛平贵的地位一下子就不同了。
他成了异国的驸马爷,住进了华丽的宫殿,享受着无数人的尊敬。
代战公主对他百般宠爱,生活过得相当惬意。
几年后,老国王去世,薛平贵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王位。
他从一个穷书生变成了一国之君,这种巨大的转变让他有些飘飘然。
他开始觉得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对的,如果一直守着王宝钏,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成就?
相逢不如不见的重逢十八年后,薛平贵终于想起了远在家乡的王宝钏。
他派人回去打听消息,得知王宝钏居然真的在破窑洞里等了这么多年,心情很复杂。
一方面他被王宝钏的痴情感动,觉得愧对了她。
另一方面他又觉得王宝钏太傻,十八年的青春就这么浪费了。
现在他是国王,总不能不管不顾,于是决定把王宝钏接到宫里来。
王宝钏听说薛平贵回来了,激动得几乎晕倒。
她梳洗打扮,换上最好的衣服,可照照镜子,还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妇人。
十八年的苦难在她脸上留下了太多痕迹。
见面的时候场面很尴尬。
薛平贵看着眼前这个苍老的女人,怎么也想不起当年那个美丽的王宝钏。
王宝钏看着身穿龙袍的薛平贵,也感觉很陌生。
薛平贵勉强挤出笑容,说要封王宝钏为皇后。
王宝钏听了很高兴,觉得十八年的等待终于有了回报。
她满心欢喜地跟着薛平贵进了宫。
可进宫之后,王宝钏才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。
宫里早就有了皇后,就是那个代战公主。
薛平贵只是给了她一个空头的皇后称号,实际上什么权力都没有。
更让王宝钏难过的是,薛平贵对她很冷淡。
他们虽然住在同一个宫里,可很少见面,更别说像从前那样谈心了。
薛平贵总是很忙,要处理国事,要陪代战公主,留给王宝钏的时间少得可怜。
王宝钏渐渐明白了,薛平贵接她进宫不是因为爱情,而是因为愧疚和责任。
这个认识让她心如刀绞,十八年的坚持仿佛变成了一个笑话。
十八天后,身心俱疲的王宝钏病倒了。
她的身体本来就因为长年的苦难而虚弱,心里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。
宫里的太医都束手无策,王宝钏很快就去世了。
薛平贵听到王宝钏死讯的时候,心里竟然松了一口气。
他为自己这种想法感到羞愧,可确实觉得解脱了。
王宝钏活着的时候,他总觉得愧疚,现在她死了,这种负担终于消失了。
结语王宝钏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。
她用十八年青春等来的不是真爱,而是一个男人的施舍和敷衍。
薛平贵从穷书生变成国王,可人品却越来越差,背叛了最初的承诺。
这个看似圆满的结局,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。
王宝钏死后薛平贵的如释重负启云科技,更是暴露了封建社会男权思想的冷酷无情。
发布于:安徽省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